by real-emperor


东瀛幻梦中的流光溢彩

                  ——铁三角中高端随身耳机全解析 


 


  它是不真实的,它的声音是明显修饰的。然而,当我徜徉于它如梦似幻的音符当中时,分明能够体验到那流光溢彩般的真切感动。——题记。

序:
  首先是一些题外话:

  一、ACG与铁三角:边缘意识形态“主流”化的逆袭
  虽然这里是一个纯粹技术性的论坛,但我经常在回复贴子时、同时也是我一直希望大家讨论时,要做到的一点就是:说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样的音乐。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审美的多元化取向决定了任何关于表达方式的具体讨论都不可能只用缺乏实际参照的原则性的抽象描述和概括就得出结论。
  音乐就是这样主观的东西。相比其他更多类型的文学艺术而言,音乐在我们的灵魂之中最终要再现的其实是我们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然而音乐又是如此客观的存在,美国诗人朗费罗的那句“音乐是全人类共通的语言”,正是对此最好的注释……好吧,我承认开始有点脱线了。
  正如同不同的人偏好不同的音乐风格,各人对文学艺术的审美需求和方式也是不同的。我是“剧本派”,也就是我对于作品的理解,对非文本的多媒体文艺作品欣赏的偏好,是基于一个确定的故事性的“主题”。所以,我看不懂抽象派的画或者雕塑,也从来不去读抒情诗歌与散文。音乐,也是如此,我听的音乐,要么它是一个故事的组成部分,要么它就是叙述了一个故事本身。而更进一步说,我对故事性的音乐理解,也是收敛于自身的经历、经验与认知上的;不会发散到超出我感性与理性思维理解范围之外。正如,对我人生观影响最大的电影是波兰斯基的《钢琴师》,但我还是听不懂肖邦;对我价值观影响最深的游戏是KONAMI的《寂静岭2》,但我仍然无法理解重金属本身的内涵。阅历,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好比10年前的我能把《三国》、《西游》翻来覆去读几遍,而现在仍提不起兴趣看《水浒》,更不用说《红楼》。不过,这并不妨碍我去利用哪怕还不太能够完全理解的音乐去帮助欣赏故事本身,因为我相信,好的故事,好的音乐,都会随着我的成长而给我留下越来越深刻的记忆。当然,当我纯粹在主动的听音乐和收碟时,我还是仅仅选择我能够完全理解的那些作品。
  说了这么长一段,其实是为了表明,我从两年前的初烧菜鸟,到现在变成一介MD收集党和铁粉丝,正是自己这种审美观使然。我喜欢的音乐由我喜欢的故事决定,自然,我喜欢的器材由我喜欢的音乐来决定。那么,这篇评测的主角们大都是我最喜欢的ACG和与之相关的配乐,以及在我看来用以演绎此类音乐非其莫属的铁三角的耳机。正如标题所写,ACG也好,铁三角也好,它们并不真实,甚至有些刻意的美化和修饰,却足够纯净,令我身处其中,能够打心里感受到一种纯粹的感动。
  关于ACG在大陆主流的多媒体娱乐中的地位评价,我感觉恰恰挺像铁三角的东西在某些论坛的评价一般:外表华丽、风格另类、商业味重、负面评价居多,受众非主流、主体低调、潜势者众。时常能够见到关于它们的只言片语,但除了真正的爱好者,其他人根本没有实际接触过或最多走马观花一番,却对其总还是抱着不屑一顾、不值一哂甚至冷嘲热讽的态度,为了强调对其“否定”而故意夸张表露出一种“无视之”的重视来——典型的如此类在一个标题是《铁三角的XXX怎么样啊?》的贴里经常有回复:“不知道;反正我不关心/我是绝对不会买的。”说这是一种偏见、歧视不足为过。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这么火的坛子,又有哪个牌子没被拍过?不过我发现,相比各森海党、小四党、舒尔党、A8党,对于屡见不鲜的那类“地图炮”攻击似乎从来都置若罔闻。其实很多拍铁的人,纯粹就是属于“看不惯音质以外的东西”。但久而久之,大家对铁的声音表现也充满了怀疑甚至先入为主的臆断。那么,我在几个月的充分准备之后,也将以此评测对此状况作一反击,是为铁党之“逆袭”。当然,我这里虽然也引入三个其他品牌的耳机耳塞作为对比,但不搞PK——我不是为了像一个职业影评人一样对不同的器材鸡蛋里挑骨头互取其短,而是带着欣赏的积极态度,尽可能指出每一个设备的特色和最适合的音乐类型,以期“弘扬正确的发烧理念”。
  无知者不言。故反之,和上一篇评测一样,为了表明我对这次评测所描述的器材与试听的音乐有多么的喜爱和熟悉,我将不吝冗繁的以流水账式的详细记述和描写表达试听每一张专辑和曲目时的各种感受。可能所选曲目涵盖范围有所偏狭,但正如上面所言,这些大都是我认为适合这个牌子耳机特色的音乐,在这当中优中取优,或许比自己不熟悉的各种音乐类型大杂烩的泛泛对比更有意义。

  二、STAND ALONE COMPLEX——随身的境界
  “你有可以交心的人吗?”“也不能说没有……”“是么。我一直在寻找。”伴随着飘渺的意大利语女声的清唱,被困在出岛港口废墟中的两人说出了《攻壳机动队GIG》的TV动画中最感人的一段对话。
  我承认,用GIS来作这一部分的比喻有重大卖弄和装那个啥的嫌疑。不过,正如这部动画作品所展现的世界观中的核心部分一样:GHOST IN THE SHELL——我们每个人都在一个名为“自己”的“壳”之中藏匿着“灵魂”。“人在本质上是无法沟通的。”当片中的人物说出这样的话时,我分明感受到那种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得仿佛不可逾越的落差。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也正是如此,方方面面的规则框定了我们的行为方式、生活工作的习惯、对人生的规划、以及与他人的交流。当我们需要实现所谓“自我”时,就要将灵魂投射到现实中的某个客体上。而在这里,我们选择了音乐。借以此,再将所实现升华的“自我”通过对音乐的体会、理解、感悟向他人、更是向自己表达。为什么不是单纯的语言?或者其他的方式?或许,这是因为音乐——这种物理特性上具有和谐特性的正弦波交映构筑的客观时间维度表达——将最本质的世界构成之理性美与人类体验的感性美融汇于一体,使得灵魂在创作、演绎、聆听、回味音乐时,形成“共鸣”,走向大同。
  那么,作为对音乐载体的物质表达,可以说,每一个希望在设备器材上“烧一把”的朋友,本质上都是有这般高雅追求和心理境界的人。那为什么我们选择耳塞耳机,不去现场、或者玩箱子、高端耳机呢?当然是由于一系列客观限制了。没那么多钱、或者没场地、或者没那么多呆在家里的空闲时间……但我们不愿意因此放弃对音乐的追求,而是更希望能够独自一人时,随时随地都高品质地欣赏到自己喜欢的音乐。而当我们在足够长的聆听时间和音符空间里云游一番之后,或许不经意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多同样欣赏着、感悟着自己喜爱音乐的人们。在我们互相认识和交流之前,音乐早已经将彼此深深的连结在了一起。这便是中高端随身耳塞和耳机针对的对象和适用范围——简朴而内秀的音乐生活方式。我们并非只是窝在屋里不出家门的“宅”,我们随处而行,现实中与他人正常交流,正常工作,正常生活;而耳塞和便携耳机,则为我们这些心理上的“宅”们在闲暇之余,几乎随时随地的营造了一个“闭锁空间”。这便是发烧随身的境界,再次借用神作之名,谓之STAND ALONE COMPLEX。


  三、素质与风格:我的“对数曲线理论”
  
有些时候,语言在特定范围内是有特定含义的,这个基本上就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东西。我当然可以说我认为某个词代表的是另一个含义,不过如果这跟大多数的理解不一样的话,可能会造成很大的分歧,以至于吵架,尤其是在这个对器材评价“锱铢必较”的论坛——一个真正算得上随身设备发烧的地方。当然,如果文章结构严谨、脉络清晰,用自己的一套语言能够把想要表达的东西说清楚,那也没问题。但论坛上绝大多数人从发贴到回复都是不超过100字的三句话,这种时候如果没有简练概括的词语来表达大家最常使用和讨论的关键概念的话,就根本无法交流了。
  其实这个地方跟某些PC HIFI论坛、摄影器材论坛等等类似,那就是大多数人并没有那个知识基础和经验积累,具体讨论实际应用时的软环境和性能,或许其中很多人连向这方面的专业水准努力一下的进取心都没有;取而代之的,则是被纯粹技术化的所谓客观指标,跑分,硬件参数,极端值……而能够在这方面得到提升的最直接方法,就是升级再升级。于是乎,国内但凡“发烧”论坛,总会慢慢转变为“晒米”论坛,真正需要结合实际研究讨论的问题被视而不见,大家只热衷于攀比,不仅在技术指标的一丝一毫的优劣中喜怒于形,而且对已经被自己抛弃的中低端设备嗤之以鼻、弃之如草履了。这也就是长期以来所谓的“风气问题”。
  大家常提“素质”和“听感”,这两个就是所谓的“约定俗成”。但并不是难以理解的。而且我想指出一点:不是“素质”和“听感”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而是“素质”和“风格”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听感=素质+风格。当然,这是我自己的语义定义。在此我根据这个定义来表达我的意思。以下是我以前别个论坛的贴子里所写的内容(加以补充):

  1.“素质”差别是有的,而且是一个可以客观量化的指标。这个客观量化的方式,主要还是通过厂商出厂时标成的技术指标,以及(最重要的)听者通过特定的严格的对比评测项目来得出(特别是限定了严格其他条件不变的AB对比)。
  2.世上没有“万能药”也没有能通吃一切类型音乐的耳塞耳机,决定自己“选择”什么样的器材,当然应该首先考虑的是风格差异——什么样风格的器材对自己的胃口。而耳塞领域,不同品牌风格差异如此明显,所以大而化之,可以认为选择品牌就是选择风格。
  3.风格和素质决定听感评价,素质只是一个因素而不是全部。
  我打一个对于随身器材评价的比方:在一个二维平面坐标图上,“价格”为x轴,“素质”为y轴,在这个平面上的所有耳机耳塞的分布大致符合对数函数y=lg(x)在第一象限的轨迹。这条曲线这个部分有什么特性呢?(1)自变量和函数都为正,也就是你花费了一定的金钱,就会相应得到一个有用的“素质”,而绝不会得到一个“垃圾”;(2)花费越多,得到提升,但同比例的更多投入换回来的素质提升越来越有限。然后,请想象,再加入一个三维坐标:“风格”为z,这条轴有正负值,两个方向是两种极端类型的音染,比如+代表“奔放(或者低频、或者美系,诸如此类)”,-代表“婉约(或者中高频、或者日系,诸如此类)”原点对应“真实还原”的概念。于是,所有器材在这个三维图中都会找到在“对数曲面”上的一个位置。

SO,对于我来说,我肯定不会选取z≥0的点,而不管它的y多么大。但我绝不会以“好不好”评价选择这个区域的人,因为z的“正负”并不表示“好坏”。同时我也不会把任何器材说得一无是处,因为x和y永远都是正值,这意味着它对应不同需求的人群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套用两句俗话,那就是:素质各有高低,风格百花齐放。耳塞盖无贵贱,听感人人平等。
  虽然很多“貌似”属于“一耳朵”听感或者纯粹“YY”,但在自己仔细听了的情况下仍然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有效鉴别,出于分享这个经验的目的,说这个模棱两可的词语,恰恰是为了更准确的表达具体器材在具体的人听感下的特点。
  总之,没有了这些看起来抽象或者比较糊涂的词汇,那我们能用什么样的词语来交流呢?最方便最实在最管用的交流方式当然是试听、聚会,不过绝大多数人是没有这个条件去蹭听的吧。所以,我们才能在论坛上如此活跃了。

  补充几条内容:
  1.没有一定金钱和精力投入、一段时间内只买一条塞或者隔几个月就换一个而不会同时拥有的话,同价位的就没必要比较什么素质了,选择合适听感最重要。
  2.在随身器材上,从实用主义出发,入门档次(前端+耳塞一套<1500价位)前端和耳塞对听感的影响大致5:5;上升到论坛里主流档次的话(也就是全新价位的前提下,前端+耳塞一套在2000-3000这个价位档次内),影响比例大致会变动到2:8,也就是说在烧到一定程度时,不同随身听对音乐听感的影响远远小于不同耳塞耳机的影响。PS.至于到了随身领域骨灰级的烧(MOD+捆绑+定制)是个什么比例,我也不了解……
  3.我相信即使大奥,也不可能通吃一切音乐类型。在讨论器材时最忌讳抽象的对比,应该每讨论一个具体的器材时,发言者都说明是用来听什么音乐、以及自己偏好听什么音乐。否则得出的结论就没有了实际的参考坐标,在这个基础上的比较将会失之公允。

  当烧到一定程度时,器材素质相比当初和大众一样用街货时有了质的飞跃,同时木耳得到锻炼LEVELUP,于是原来听不出的很多细节能够听出来了,加上自己的口味和要求也更进一步提升,这时可能会遇到随身器材对这个提升的瓶颈,为此郁闷。此外,沉迷于对器材的折腾,醉心于将整体音乐拆分成各种强调技术指标的“零件”来反复对比或许实际上并不大的优劣却忽略了欣赏音乐本身,以及当升级达成后短暂的满足与喜悦感甚至虚荣心消退后,都造成心理上产生空虚感和疲惫感的负面影响。相信这个区的每一个有一些资历的人都有这些经历,于是就会有屡见不鲜的基本没有器材和使用意义上的空洞无物的“退烧感言”充斥版面了。
  本还想就器材和音乐的关系与理念长篇大论一番的,但一想我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评价铁三角这个品牌的中高端便携耳机和耳塞,要那么写还有以偏概全之嫌。终于就此打住。内文中开始具体的评测。